#積木朋友專欄丨
點解成日問點解—兔姑娘
「點解要考試?」、「點解成日要陪哥哥做訓練?」、「點解要練琴?」、「點解要返屋企?」、「點解要返工?」
點解、點解、點解……
這些問題似曾相識嗎?
你的孩子有沒有這樣問你? 甚至你發現,無論你多有耐性解釋,他們好像「不收貨」,並繼續追問?
有時孩子問「點解」,是出於不明白背後原因。這個情況的話,通常清楚解釋一兩次便行。
若果你解釋很多次,他們都不心息,那麼可能他們的「點解」,是出於不願意、不接受。
翻譯器:
「我不想溫書(預備考試)!」、「我不喜歡你常常陪哥哥!」、「我不想練琴!」、「(在公園玩得很暢快),我不想現在回家!」、「我不捨得你上班!」
其實我們成人也會的。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,我們也會在內心問「點解」。(點解老闆成日針對我、點解我會遇上厄運、點解我會得到這個病)然而,因為我們是成人,所以我們很多時會把這些不滿和失落收藏,不好意思告訴人。
在這些情況的「點解」,孩子需要的不再是解釋,而是被明白。家長可以試試以「情緒反映」的方式(說出他們心中的想法感受)來回應。
例子1:
問:「點解要考試?」
答:「你真係好唔想考試。」或「又要考試,你有D驚同擔心。」或「又要溫書預備考試真係好辛苦啊。」
家長要注意的是,明白他們的情緒,不代表認同他們的行為,他們仍是要溫習,仍是要考試。只是,當我們「先談情(緒),後講理」,孩子們覺得被明白,就會容易一點接受成人的引導。
例子2:
問:「點解成日要陪哥哥做訓練?」
答:「我成日陪哥哥,你有D 唔開心。」或「你好想我陪你陪多D。」或「你擔心我地偏心。其實你同哥哥一樣咁重要架!」
家長可能擔心,噢,其實我真的不知道他內心有甚麼感受,不知怎樣說出他們的想法。的確,我們在社會上習慣多說理性的道理,少說情感,所以最初可能覺得很難拿捏。家長可以先說「你似乎唔想XXXX」,然後再引導孩子說出為甚麼他們不想跟從。這既可讓孩子感到被明白,同時也幫助家長漸漸了解他們的想法。
未來幾個月,我會再借積木哥哥的平台,跟家長們分享孩子有時似乎不合作時,他們背後的心聲。希望這些分享對大家有幫助。
兔姑娘簡介:�兔姑娘為過埠新娘。移民前在香港任職社工十多年,主要幫助小朋友行為情緒發展、親職管教及家長個人成長。
歡迎投稿:mrputtyot@gmail.com
#積木哥哥育兒頻道